據報道,“無現金”的概念近來被炒的火熱:先是支付寶推出“無現金周”,接著微信也在今天(8日)推出“無現金日”活動,投入重金鼓勵消費者以移動支付代替現金支付,其他移動支付機構也紛紛加入,不過隨著他們營銷活動的升級,有關“無現金”的討論也越來越熱。
客戶備付金挪用問題待解決
“西湖邊上有個乞丐,面前放的不是缽不是碗,而是二維碼。”這是馬云在推無現金社會時,喜歡用的一個段子。移動支付的發展,為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吃喝玩樂行,你能想到的生活服務,都能用手機實現……不過,在享受便捷、高效的同時,種種問題也不容忽視。
比如“客戶備付金”的安全問題:使用第三方支付,在買方確認收貨前,所支付的貨款會一直在支付公司的賬上,這就是常說的“客戶備付金”。由于支付交易存在時間差,產生了巨大的資金沉淀。今年“兩會”上,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就明確指出,有些機構把客戶的備付金拿來炒房、炒股票。
范一飛說:“備付金被挪用的情況一度還比較嚴重,有些機構把客戶的備付金拿來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個人賭博,最后導致損失。往往一個機構出問題可能牽扯到多個地區,消費者的人數可能數以萬計。”
2015年浙江易士成為首家被依法吊銷第三方牌照的預付費企業,公司存在大量挪用客戶備付金、偽造變造交易和財務資料、超范圍經營支付業務等重大違規行為。接著廣東益民、上海暢購接連被央行吊銷牌照,而起因也都是大量挪用售出的預付卡備付金。
支付敏感信息泄露風險存隱憂
另一大隱憂則是個人隱私特別是關于支付的敏感信息被泄露。隨著我們習慣用移動支付的方式來消費,背后積累的數據可能詳細到可怕的地步。互聯網專家王越說,一旦被大規模泄露,將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王越表示:“也許以后貨幣戰爭會升級到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工具來實現。應該在萌芽時多做預防工作。”
監管也要走向數字化
這就是新經濟形態帶來的新風險。如何防范呢?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認為,監管也要隨著發展走向數字化的監管,央行新推出的網聯平臺就是防范風險的一個金融基礎設施。自2018年6月30號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都要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孫立堅說:“這個網聯的功能,是數字監管發展的必然結果。發現洗錢、隱私濫以及挪用備付金等問題,網聯的誕生就能把可能出現的異常行為,通過行為背后的數據信息,很好地掌控下來。”
還有業內人士分析,網聯這一支付清算平臺的成立,凸顯了監管部門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等監管的決心。
(來源:央廣網)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