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上海讀客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7全球化背景下分享經濟的發展與實踐高端對話沙龍”在北京舉行,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阿魯·薩丹拉徹就“分享經濟在全球的發展和挑戰”一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談到國內火熱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時,阿魯·薩丹拉徹認為這類租賃方式的經濟模式反而更加重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
阿魯·薩丹拉徹認為,分享經濟最顯著的地方,在于促進包容性的增長,而分享經濟最有效的監管方式,是平臺與政府之間的相互協作,這種合作監管的方式效率會更高,F在在很多國家,規則的執行已經從政府轉移到了眾多平臺肩膀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所制定的規則不重要,相反,政府制定的規則更加重要了。因為平臺本身并不是政府監管的對象,平臺所促成那一些經濟活動才是監管的對象。而平臺本身已經在發揮自己的監督管理的作用,在它的平臺上開展的活動得到了平臺有效管理,無論是借貸的,出行的,還是住宿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平臺跟政府是天然的盟友,政府要找到好的管理,平臺是政府尋求解決方案的伙伴。
分享經濟所進入的行業都是一些大規模且重要的行業,這些行業占據了國家GDP很大的比重,而阿魯·薩丹拉徹認為共享經濟對中國的變革影響最深刻。中國的消費階層還比較年輕,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跨過20世紀,從一定要擁有資產所有權的時代,跳到更加高效的分享經濟的時代。也就是說,中國可以是越過那重資產消費的模型,直接跨越到輕資產消費的模式,而所謂輕資產就是個人不需要擁有太多的所有權,就可以輕易的實現按需服務。
分享經濟的發展需要有眾多的支撐,其中一個支撐當然就是信任的體系,而數字的科技,它打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的信任的體系。其實信用的模式有很多種,每一種新的信用體系誕生,必然都會催生經濟活動組織方式的變革。
分享經濟在2017年持續升溫,只要企業與分享經濟搭邊,估值也開始水漲船高,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衣櫥、共享雨傘等行業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而是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租賃經濟。
阿魯·薩丹拉徹認為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的租賃形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經濟,意味著消費從一個人為中心的,以所有權為基礎的消費變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以分享為中心的不需要所有權的消費。共享經濟呈現兩種業態,一種是分享多余的用不著的東西,比如像滴滴。而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此類活動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分享所導致、所帶來的。比如說我本來就有自行車,我不用的時候借給你用這是一個分享。我特地買來一些自行車,讓更多的人可以使用我的自行車,這也是一種分享。因為這才真正促成了某種是交換的發生。
對于分享經濟成為一種商業模式,是否應該有一定門檻時,阿魯·薩丹拉徹表示,分享經濟在美國也有一些后來證明行不通的商業模式,因為處在風口而獲得資本青睞,其也坦承,“目前來看,分享經濟除交通和住宿領域取得成功外,其它領域還沒有取得這么大的成功”。
分享經濟能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對資本和資產更高效地利用,使得產品和服務更加多元化、多樣化,降低對環境不良的影響。阿魯·薩丹拉徹表示,未來20年分享經濟所帶來最大的公共政策的挑戰就在于社會保障體系,如何打造一個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