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距離外界猜測的美聯儲加息日期越來越近,下次美聯儲議息會議將在12月12日到13日舉行,美聯儲候任主席鮑威爾之前曾放言“12月加息理由充分”,因此外界分析,加息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世界經濟,隨著量化寬松等超常規政策工具的使用,全球已經逐漸走出了危機。2017年全球經濟首次出現自金融危機以來穩定向好的態勢,預計2017年70%的國家將實現正增長,尤其是一些主要經濟體,例如俄羅斯和巴西也出現正增長。其中IMF四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6.3%上調到6.8%。
隨之而來的是量化寬松政策的副作用也逐漸凸顯,在昨天召開的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暨第一財經金融峰會上,與會專家分析,在全球經濟回暖的背景下,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應該從量化寬松政策中退出,逐步實現政策正常化。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說,金融危機后,促使全球走出危機的主要工具是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這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即主要央行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他介紹,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從1.5萬億美元上升到4.5萬億美元,歐央行、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也在擴張。隨著全球經濟回暖,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應該從量化寬松政策中退出。“今年兩次提高美聯儲的利率,這個月無疑將第三次提高美聯儲利率,2018年會再提高3到4次。歐元區的經濟在平穩上升,這就為歐央行的操作提供了空間。日本央行說的很清楚,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要繼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金融危機過去近10年,危機進入下半段,未來的兩大任務:一是繼續解決造成金融危機的各種因素,二是解決危機以來常超規政策的副作用。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還指出,全球貿易在2017年出現拐點。過去幾年全球貿易增長低于經濟增長,貿易比較低迷。不過WTO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3.6%,貿易增長3.6%,拐點已經出現。展望2018年,不論是美聯儲還是其他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是主要議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表示,新興經濟體也應該撤出寬松措施,盡快恢復貨幣政策正常化。
就中國而言,李揚還分析,今后幾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將是主要任務,而風險源頭在高杠桿,“去杠桿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貨幣供應趨緊是主要趨勢。總結一下,國內正處在一個速度下行,但質量和效益提高的過程中,我們主要的問題是金融風險,今后幾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我們的主要任務。”
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投資增速加速下滑才是明年面臨的最核心問題。而提升民間投資增速,并不是簡單的哪一項政策能夠進行的,必須要出臺系統方案。“中國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牢,中國企穩的基礎依然在于重大基礎性改革的出臺,而不是簡單的目前的穩增長政策。過去的穩增長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投資增速過速、過快下降的原因之一。”
(來源:央廣網)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