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要通過全面塑造發展環境提升城市軟實力,積極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通過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溝通能力和全球傳播能力。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成都搶抓機遇,在全國率先謀劃和布局音樂產業,形成蓄勢先發態勢后的再動員和再部署。全會精神給他們更多動力,為成都打造音樂之都貢獻力量。
去年8月,我市出臺了《關于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意見》,這是全國第一個專門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成都打造音樂之都。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推動,音樂產業快速發展,城市音樂氛圍和品牌辨識度有力提升。成功創辦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成都國際音樂(演藝)設施設備博覽會、“金芙蓉”原創音樂獎等品牌活動,引進草莓音樂節、日落春浪電子音樂節、樂杜鵑音樂節等,成立了全國首只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成都音樂文化產業基金”,實施文化部“音樂創意人才扶持項目計劃”、川籍音樂人“歸巢計劃”、“青年音樂人才工作室”遴選計劃,城市音樂廳和音樂坊、少城視聽產業園、銳豐國際音樂演藝創意產業園、香港藝能亞歐文創科技娛樂總部、格萊美音樂主題基地、龍泉驛 “321梵木創藝區”,以及洛帶、白鹿、街子、安仁4個音樂小鎮等音樂產業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音樂企業達400余家,摩登天空、廣州銳豐、愛奇藝、張靚穎、許曉峰、李宇春等知名音樂企業和音樂人落地成都。
該負責人透露,據初步統計,今年全市音樂產業市場總收入預計突破320億元,較2016年增長18.4%,《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指數報告》各項指數中,成都城市音樂企業指標和音樂產業行政支持度指標位居全國第一,城市音樂產業發展綜合指標位居全國第二。
項目探秘1——
梵木創藝區
打造完整音樂生態鏈
提起成都文創園區,梵木創藝區是音樂文創園區的一個代表。昨日記者走進位于龍泉驛區的梵木創藝區,感受這里與眾不同的音樂氛圍。這是一個典型的后現代藝術空間:梧桐樹鑲嵌在鋼筋水泥的建筑中間,流水形成的小湖泊,停留在窗臺上。A區的演出場館里,樂隊正在為晚上的演出排練。“梵木創藝區是擁有音樂產業+創意設計雙產業鏈的新型園區。”在接受采訪時,梵木創藝區創始人之一余炳介紹說,這里原是成都鋼管廠的分廠,一年前由他們接手后,經過重新規劃、設計、改造,四川首個有著完整音樂生態鏈的園區初見雛形。
余炳是云南人,自稱 “蓉漂”。1997年大學畢業以后,余炳就開始在成都以文化創意為方向進行創業。在涉足了眾多領域后,2013年,他在錦江區有了公司的創意總部——梵木藝術館。不到8000平方米的面積,部分用于員工辦公,部分劃作公共區域,作為創意設計的樣板展示區。“這種模式局限性很明顯,是單打獨斗。”余炳說。2015年底,他在為成都鋼管廠做改造設計時,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什么不以此為基礎,做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園區呢?這塊土地位于成渝立交附近,緊鄰地鐵,“蓉漂”余炳實在沒有信心將其打造為文創園區。“畢竟單從文創來看,它的收益率比不上重工業。”但成都發展新經濟的思路,正好給了余炳與合伙人機會,讓梵木創藝區從一片破舊的廠房中脫胎,有了現代藝術中心的樣子。梵木創藝區的其中一大內容板塊——音樂產業。
走在園區,余炳指著一棟三層小樓告訴記者,“辦一場演唱會,你能在這棟樓里找到所有配套。”這是園區的優勢,但優勢不僅僅體現在集聚效應上。換句話說,園區的企業不僅多,還都是同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一旦有了共同的項目,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后的運作,將極大地減少成本。在規劃設計時,余炳考慮到這點,便花了心思打造徹底的開放空間。園區的辦公室都以原鋼管廠的廠房為基礎,余炳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框架結構,隔出樓層。除此之外,便沒有了其他鋼筋水泥的隔斷。在溝通項目時,產業鏈上的企業仿佛凝聚成了一個共同體,“把商業效益和設計師們追求的自由空間恰當地結合起來,才會不斷吸引到優質內容的入駐。”余炳說。如今,梵木創藝區已形成了集“音樂制作—藝人經紀—演出活動—演藝設備—作品版權”為一體的完整音樂生態鏈,也是四川首個具有完整音樂生態鏈的園區。
據了解,園區建立了1萬平方米的公共藝術空間,涵蓋西南最大音樂LIVE空間、錄音棚、藝術展覽館等。每年固定開展“成都力量跨界藝術季”“翁布里亞爵士音樂節”等大型藝術活動30余場,開展其他演出及文創活動210余場,豐富了文創產品供給。下一步,該創藝區將打造“兩基地、兩園區、一平臺、一中心”(四川省原創音樂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四川省創新創業示范園區、四川省創意設計研發服務平臺、版權交易服務中心),以“創意設計、音樂產業、文博藝術、人才孵化4個產業聚集區”為總架構,依托現有龍頭項目,延伸上下游產業,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音樂產業聚落、全國一流的創意設計基地、文博藝術共生體、西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基地,形成多點支撐的文創產業鏈。
項目探秘2——
音樂坊音樂旅游區
構建世界級音樂藝術殿堂
一環路南一段路邊,正在建設的成都音樂廳雛形初現。昨日記者站在音樂廳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施工,綠色打圍防塵布已經圍到了建筑的頂端。成都音樂廳是音樂坊音樂旅游區核心部分。昨日武侯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音樂坊音樂旅游區按照“國際性、現代性、音樂性”的產業發展構想,深入分析梳理音樂行業產業鏈,對北起新南門,東到九眼橋,南至磨子橋的整個片區約1.2平方公里的范圍進行高起點的音樂產業規劃編制。該項目將努力構建新型音樂產業鏈和文化產業體系、音樂核心區域和產業標桿、世界級音樂藝術殿堂和魅力文化名片。
根據音樂坊音樂旅游區產業規劃,該項目將圍繞一心(音樂廳)兩軸三街多核為重點,依托院校資源,引進流行音樂劇和livehouse等現代表演資源,建設音樂大師工作室、西南民族音樂博物館,集聚明星主題店、文創潮牌店、創新移動文創空間等跨界資源,同時在區域內舉辦不同規模的圍繞音樂主題的文化活動,形成廣泛的社會和行業影響力,推動促進音樂原創孵化、演藝演出、教育培訓、樂器銷售、IP版權交易五大產業的成形。打造音樂坊成為國家級音樂產業示范區和音樂之都的核心推動力,構建起“世界音樂族的追夢天堂”。
工作舉措——
打造現代音樂產業鏈
致力形成領先發展優勢
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打造音樂之都,我市將圍繞打造現代音樂產業鏈,致力形成領先發展優勢。我市將優化音樂產業生態,編制音樂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兌現支持音樂產業發展的政策,推動成都音樂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孵化一批重點音樂產業項目,持續開展音樂之都街頭音樂活動。我市將提升音樂產業能級,重點引進和培育音樂內容生產商、互聯網視聽平臺企業、音樂設施設備生產企業,大力推進鳳凰山露天音樂公園建設和城市音樂廳建設運營管理機制,推動國際音樂裝備文化創意產業園、音樂坊音樂旅游區、東郊記憶音樂公園、少城視聽產業園、梵木創藝區、西部音樂燈光樂園和4個音樂小鎮等重大音樂產業項目。與此同時,我市還將打造城市音樂品牌,持續舉辦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金芙蓉”音樂比賽,推動“樂動蓉城”“樂動地鐵”“玩音樂·漂成都”等音樂活動常態化;支持市場主體舉辦成都國際音樂(演藝)設施設備博覽會、西部音樂節、樂杜鵑音樂節、草莓音樂節、汽車音樂節、日落春浪電音節及音樂明星演唱會,打造獨立音樂公社、咪咕音樂排行榜、MET原創音樂榜;依托城市音樂廳和成都演藝中心(大魔方)、云端音樂廳、特侖蘇音樂廳等演藝場館,引進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歌劇《戰爭與和平》、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茶館》、北方昆劇院昆曲《牡丹亭》等,邀請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德國波恩交響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來蓉交流演出。
(來源:成都日報)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