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突然打來電話,問現在是不是可以買房。我說是自住還是投資,回答是,想投資。我就三個字:不知道。不止一位朋友問起后市的看法,我只能老老實實承認:沒有看法。因為如今的市場已完全超出了我的經驗和判斷。
在地產江湖的邊緣冷眼旁觀多年,忍不住會將眼前的情景與2007年、2009年和2012-2013年進行比較。同樣是一幕幕瘋狂的搶購圖,同樣是45度陡直的價格曲線圖,但任何經歷過兩輪大漲周期的朋友,摸摸胸口都會感嘆,心跳指數全然迥異。
2009年時還可以說,一年不白買房,全年都白干,年度漲幅30%、50%,套均總額一般能上漲三五十萬就不錯了;但站在2016年的9月回頭看,與年初相比,一套房子動輒跳漲100多萬,京滬甚至一年上漲二三百萬——這就不是一年白干了,工薪階層要多少年才能掙到300萬?
在房價面前,所有行業的利潤指數都黯然失色,所有個人的努力加薪都蒼白乏力。
我本以為,關于引發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已無需爭論了,其實不然。
剛看到一個消息說,央行本周累計凈投放資金已達7000億,與一次降準釋放的資金量基本相當,但并未緩解近期短期資金面趨緊的態勢。從近年來的貨幣投放量看,流動性應該是相當寬裕才是,沒想到居然辟頭卻是“趨緊”二字。
不曉得經濟學家們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反正我個人堅持認為,不管你發多少貨幣,一大半都被房地產這個吸血鬼給吸走了。房企的資金成本一降再降,地產商搶奪幾十億上百億的地塊,就跟財富人群買房像搶大白菜一樣,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么?遑論1-8月的新增信貨流向如此赤裸裸。有關部門和專家們不要再故意無視了。
在加杠桿和去杠桿的問題上,如果我沒有記錯,有關部門的意見是,企業要減杠桿,政府和居民可以加杠桿。尤其明確的是,支持個人住房加杠桿。金融是維持房地產市場運轉的核心,今年以來一二線城市樓市的梯級火熱,與金融機構支持居民住房消費加杠桿是分不開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政策取向是對居民個人住房加杠桿,但房地產區別于其他行業的是,商品房的預售制度決定了,地產商的重要資金來源是買房者個人,居民個人住房加杠桿,間接上就是給房地產市場加杠桿,從而為整個市場輸送源源不斷的資金。
雖然房地產調控的原則是因城施策,而且地方政府是調控的主要責任主體,但現實情況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決定了它們的調控力度是有限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今年以來,幾個熱點城市的調控措施如此溫柔,基本沒有看出效果。
當然,地方政府加大土地供應,可以改善樓市供求關系。但是,一則不排除有些城市存在土地惜售心理,二則短時間內要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改善供求關系也不現實,因為土地從拆遷、整理到形成現實供應,并非朝夕之功。
房地產的問題,房價、地價大漲的問題,資產泡沫的問題,從來就不是房地產一個行業的事情。發燒的房地產市場不能硬著陸。但倘若想實現軟著陸,就不能再拖延時機了。
數月以來,我一再呼吁,要高度重視房價持續上漲對整體經濟的危害,對企業、個人和社會情緒日益堆積的負能量影響。要把人們對高房價的恐慌中解放出來。首先是要對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和危害達成共識,然后是對癥下藥,并且盡快付諸行動。
我堅持必須從信貸端和稅收端來調控房地產市場。在保證基本住房消費的基礎上,收縮針對房地產的信貸,包括企業和居民個人。保持限購的一線城市和今年加入限購的二線城市,房價一直在上漲,說明沒有信貸政策的配合,限購是難以獨立起作用的。
至于稅收手段,多年來我就是房地產稅(房產稅)的鼓吹者。但后來一批專家強烈反對,我就被嚇著了。不過,加拿大溫哥華和我國香港地區,為了抑制房價上漲,或者是開征額外房產稅,或者是同時加征 “特別房產稅”和房屋空置稅,我們的一些城市是不是可以借鑒呢?當然,前提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或授權各省區市決定。
遺憾的是,7月26日中央政治局提出要抑制資產泡沫以來,有關部門對高燒不止的房地產市場一直保持沉默。連過往象征性的喊話(調控)也省了。
我注意到一個報道,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9月21日在某個論壇透露說,“前段時間我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建議,是說對于房地產市場,現在應該是到了考慮采取溫和的、分散的、非中心化的調控政策的時候了”。
有消息說,成都房價近期也出現了開始加速上漲的跡象。而即使在公認房價瘋狂上漲的地產黃金10年,成都樓市也都是相當溫和。目前的樓市傳導和蔓延現象令我憂傷。有關部門不能繼續遲疑了。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