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企業的賺錢只是一種本能,就像一個人吃飯一樣,吃飯就是一種本能。賺錢也是一樣,企業要能夠生存下去是要賺錢,但是賺錢絕不是最終目的。”2016年7月2日,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艾路明在2016年(第十六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上分享了他創業三十年的體會和思考。
以下為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口述 :
可能在剛剛創業的時候,大家生存,要賺錢、要找到痛點,甚至于要成為會飛的豬,找到風口,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我覺得,為什么辦企業還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最近讀過一本書《印度第一》,講印度的一個企業,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在它最早定位的時候,是為了人民的福祉。我們看到很多美國的企業家像卡耐基,他們的企業是做大以后會轉向做公益,轉向對社會重要事物的關注。但是這家印度企業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為了人民的福祉來做企業。
我們今天在做企業,是不是也能夠照著這樣的一個目的,抱著這樣一種信念,抱著這樣一種想法去做?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現代企業都值得認真思考。我們這么多年做企業,我不敢說一開始抱著這樣一種信念,但我覺得這樣一種信念和思考,實際上是企業真正能夠走得長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我們自己在做企業的這些年里,也有很深的一些感觸。比方說我們有一個企業是做維吾爾藥,大概十幾年前就進入了這個行業。我們設想這樣的一個企業,應該盡量用維族元素,所以我們在當地建這個企業的時候,從生產到管理甚至一部分研發,主要是我們維族的員工在做這個事情。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如果我們的藥要出口到伊斯蘭國家,人家首先考察的就是你的整個生產過程是不是符合他們的宗教信仰,很多阿拉伯國家來中國考察我們的企業,來決定是否要進口,這是第一個考察的事情。但是我們做這個的時候并沒有想到未來出口會面臨到這樣的問題。
我們做企業實際應該是確實和一個社區的運轉、發展結合在一起。抱著這樣一個理念做企業,可能是更有利的。
我們也做了體育產業。當時我們并購一個西甲俱樂部談判的時候,人家在歐洲的這樣一個俱樂部,已經是非常靠前的。那么你通過一個中國企業來談對他的并購,你如何能夠成功呢?
實際上除了資金問題以外,企業過去到底在做什么,是不是和我們這樣一個俱樂部所傳承的某種觀念相結合。我們告訴他,我們是這個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也是中國做環保的最大的企業家的NGO組織——阿拉善的成員。他實際并不知道什么是阿拉善,把一些想法和他做一些溝通的時候,他覺得從這樣一種觀念來入手,就可以合作。所以最后我們成為第一個歐洲足球俱樂部的朋友。我們也是NBA的股東,未來在這樣的俱樂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也會盡我們的力量,把較為先進的體育賽事的運營組織方式引入到中國。
所以,我覺得你是不是真正把對社會、對人類未來的一種關注,列入到自己企業中去,我覺得這應該是每一個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也解決我們到底為什么做企業的問題。實際上我一直認為,企業的賺錢只是一種本能,就像一個人吃飯一樣,吃飯就是一種本能。賺錢也是一樣,企業要能夠生存下去是要賺錢,但是賺錢絕不是他的最終的目的。
我們抱著一種對社會、對人類未來的一種信心、一種關注,抱著這樣一種想法來做企業,我想這個企業才能夠做得長遠。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