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治理城鄉空氣、水體和垃圾污染,恢復生態和環境,每年影響的GDP增長率,視力度大小和程度的不同,經濟增長的損失會在0.5到1.5個百分點之間。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將治理和恢復當做產業發展,則會從GDP損失,轉變為新的GDP產出。
(一)治理形成的經濟增速度損失以及替補思路
從造成污染和生態問題的方面看,有煤炭、煉焦、煉鋼、有色冶金、煤熱電、建材、玻璃、造紙、印染、農業種養殖諸行業的揚塵、污水、二氧化碳、有害氣體、垃圾農藥化肥殘留等排放。因此,這些產業需要進行壓縮、改造和監督保證其使用環保設施。一是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建筑材料的替代,壓縮污染和排放較大行業的生產規模,一些產業或者將持續收縮,一些產業將被新的產業所替代;二是改造一些排放較嚴重的企業,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工藝、深加工和循環綜合利用,配套除塵、降害、節能、減排等裝置,加載排放監控物聯網等措施,還有社會監督、來減少排放,治理和修復環境。
其經濟影響為:(1)傳統產業會逐步收縮,甚至一些企業關停,還有一些產品和產業被替代,加上也會波及相關聯的其他產業,必定會減少國內凈產出。(2)改造工藝、配套環保裝置、監督開動除塵減排降害等設施,也必定會加大相關企業的成本,有一些企業可能會因此而虧損停產,有的(因過去污染成本社會化,改變為內部化而利潤下降)凈增加值會減少。這也對國民經濟凈產出量形成負作用。
然而,如果在治理、修復和改造生態環境過程中,尋找新的相關產業,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彌補治理生態環境造成的產出損失。
從總需求看,由于人口下行導致的消費需求收縮,以及相關的投資需求不足,影響國民經濟增長趨于下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后,除了食品、服裝、家用生活、耐用消費品、家庭汽車,原先清潔的空氣、淡水、草濕地、森林、飲食品安全、出行便捷等等,都成了稀缺產品,也就形成了人們消費的生態環境方面的需求。
這方面的問題,往往是公共問題所致,因而其需求,一方面需要公共支出形成公共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制度創新,將社會成本內部化,盡量使即將沙漠化這樣的公地清晰其產權,使其有一定的利益,從而將本來需要公共投資的生態環境領域,更多地引入民間和社會投資。這樣形成治理、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強有力的投資需求,來滿足人們日益迫切的水氣清潔、飲食安全、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的需求。
(二)治理污染的同時替補經濟增長的六個領域
那么,具體來說,既要治理污染,又從其中尋求增長的領域,形成投資需求,替補國民經濟增長,有哪此領域呢?
首先,形成工業除塵污及減排等方面投資和產業的領域有:環保技術研發、引進、消化、再創新;工業生產中各種資源循環、深度加工、綜合利用等創新、改造和升級;裝置設備制造安裝;生態環境服務業;生態環境物聯網、遙感監測、重點排污點定位管理等。
目前我國環保裝備產業的總體供給水平尚處于可滿足現實需求的一般水平,前沿技術研發不足,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的市場占有率仍在10%以下,造成環境工程投資成本和運行費用偏高,而且運行不穩定。
而從環保設備進出口情況看,國產裝備出口始終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集中在中低端產品,整體國際競爭力不強。反觀國外,環保產業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技術裝備的原始積累,高科技與環保產業的融合成為主流趨勢,產業發展模式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輸出技術、提供核心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產業利潤率遠遠高于國內。
其次,農業及食品安全方面也大有需求和投資空間。實際上,中國江河湖海地下水質等好差不齊、霧霾、食品安全等諸問題中,化肥農藥面源污染和農產品中殘留,農業集中規模禽畜養殖排放,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未處理任流任放,秸稈焚燒,土地重金屬污染和地塊板結地力下降,草原退化、濕地萎縮、森林覆蓋率低等是導致問題發生、形成和積累的綜合性原因。
因此,從解決的思路和辦法看,發展生態生物肥料和治病蟲害技術及生產資料。這會一舉幾得:A.減少化肥農藥水體污染,改善農村及全國水體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B.用生物技術和產品防治農業病蟲害等,還可以修補地力,消除和減輕金屬污染,改造和恢復耕地;C.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用秸稈禽畜糞便等制造生物肥料、生物能源,既減少水體大氣污染,又可增加肥力;D.改變中國農業產品在世界上不安全的形象,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用生態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和深加工產品,拓展海外市場。
再次, 國土整治和改造領域,利用生物等新技術,改造采礦工業塌陷廢棄地、鹽堿地,甚至戈壁沙漠地。僅就目前我國的鹽堿地數據計算看,存在兩種主要口徑:一是大口徑,認為“我國各類鹽堿地面積總計9913.3萬公頃”;或者稱“我國的鹽堿土壤面積約15億畝”;或者認為“我國鹽漬化土壤面積超過8000萬公頃”。
二是小口徑,農業部組織的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顯示,中國鹽堿土地面積約3500萬公頃。由此可見,我國的鹽堿地數量當在6億畝—15億畝之間。三是全口徑還有灘涂、工礦塌陷和廢棄地,隔壁荒坡、沙漠(化)地,加鹽堿地等,共計35億畝左右。
其中,如我國海洋部門統計數據顯示,灘涂地為3000多萬畝;還如國家林業局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26.0955億畝)。從我國和國外其他國家現有的技術看,及其成本,完全有將其改造成生態濕地、林地和優良農業用地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
我國有40億畝左右的沙漠、荒山、鹽堿灘涂、廢棄塌陷工礦地等未利用土地,村莊農田整治也可以節約出大量的可利用土地;即使我們能改造38%,每畝地改造費用人民幣3萬元,也將是一個45萬億元的巨額投資市場;如果能增加15億畝可利用土地,也將大大擴展未來的農產品生產、交通城市用地方面的空間,使我們吃飯和建設方面有較大的資源回旋余地。既能立足于國內,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降低轉基因農業產品的風險,農業耕地的產出強度得到緩解,地力得到恢復;又能保證未來城市和約2億畝的交通用地需求,降低地價,提高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第四,全國應當大規模開展為期10年的綠化造林、建設濕地、美化祖國的事業。據GFW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統計,2001-2012年間,中國森林的損耗面積位列全球第六。中國期間共失去約611.3萬公頃的林地,而新增的林地面積僅約損失份額的1/3。而美國和俄羅斯森林面積分別為2.61和7.42億公頃。
2014年2月25日,國家林業局正式公布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森林覆蓋率為21.63%,森林面積為2.08億公頃,高出前述GFW統計1.64億(不包括中國臺灣地區)公頃值的27%。也就是說,按照GFW的統計,中國2014年初,國土森林覆蓋率只有17.05%。因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對于我國吸收和消解碳排放和霧霾,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改善居住工作和旅游休閑氣候等環境,拉動經濟增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如果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1%,需要在目前1.64億公頃基礎上,再造林1.34億公頃。即使每畝地投入1萬元人民幣計算,造林也將是一個20萬億元左右的巨額投資市場。2014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國內林業部門公布的為21.63%。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谷歌公司,根據其上線的“全球森林監察”(Global ForestWatch)交互地圖網站的遙感觀測統計中國2012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64億公頃,覆蓋率只有17.08%。無論是根據國際組織,還是按照國家林業局的數據,森林覆蓋率提高到理想水平和人均擁有量,需要大規模植樹造林和退耕退牧還林。
第五, “南水北調西線”、“增云技術與空中調水”、“海水淡化”等技術突破、成本降低和工程啟動和實施。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淡水的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緊張。淡水需求增長強勁,需要有巨額投資進行建設配套,每立方米淡水收集、處理、淡化、調水等設施和裝備投資平均按照150元計算,預計投資規模也在30到45萬億元之間。中國未來水的總供給量根據現有數據預測,到2030年,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8000億—9000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接近極限。
一個國家水資源的總供給量一般是衡定的,即使我們設想2040年時,我們能夠尋找新到10%的新的供給水源,將水資源供給總量提高到8800億—9900億立方米,2040年時水資源供給對需求的缺口仍然在3011億—1911億立方米之間。缺口和不平衡,要有海綿城市、水處理和循環使用、南水北調、空中調雨、海水淡化、沿海送水、東水西調等眾多工程建設。
南沙北調和海水淡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比如四川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 四川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干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干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2050年左右的缺水。
再比如空中南水北調。以大氣環流導向工程(技術)或氣象水利工程,核心是在適當的地點人工開辟新的水汽通道,從而使更多的水汽輸送到我們預期的西北和華北等地方。如巴顏客拉山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在巴顏客拉山的某些地點開辟新的人造峽谷或風口,可以引導更多的來自印度洋的水汽穿過巴顏客拉山并抵達黃河上游地區,從而為那里送去更多的降水。
海水淡化的利用,取決于技術、成本和生產污染的控制。 從國際上看,海水淡化技術趨于成熟,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67至2.5美元/立方米之間,最低可以達到0.5美元/立方米,生產的淡化水主要用于市政供水,占工程規模的61%,海水淡化已成為一些缺水國家、地區的基本水源。而我國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5至8元/立方米。
由于人口城市化的密度和布局,主要在沿海地帶,缺水地帶主要是華北和東北沿海及縱深。如果海水淡化技術進一步有所突破,成本被進一步降低,將在華北東北,包括華東地區,即用海水淡化解決未來中國發展淡水缺乏的瓶頸問題,也可如同曾經的石油產業一樣,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海水淡化產業。
第六,對現有城市城鎮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包括地下管網,如電纜、通信、燃氣、供排水等;污水處理,垃圾集中分類填埋、焚燒發電、堆肥、回收處理等設施。過去中國城市建設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造成地下多頭鋪設、蜘蛛網絡、挖填不斷、馬路拉鏈、重復建設、浪費很大、維修困難。管道老舊、雨天積澇,漏氣漏水風險很大。
因此,“十三五”期間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對拉動經濟增長、保障城市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有機構研究估算,我國城市僅供水、排水、燃氣、供熱4類市政地下管線長度已超過148萬公里。如果按照綜合管廊的設計模式,將這幾種管道設計為一體,建設管廊長度約為37萬公里左右,在不計算拆遷等成本的情況下,所需資金就將近4萬億元。而固體廢物包括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和放射性廢物。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生活垃圾激增,垃圾處理能力相對不足,一些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困境。在農村,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圍村”的現象也開始出現。目前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為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和堆肥。世界各國對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國土資源相對充足的國家,垃圾填埋占比較大;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焚燒占比較大。同時國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較高。“十三五”期間,預計需要的投資規模也在2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未來20年,從生態環保裝備和污染處理產業、生態農業和食品安全、擴展和平衡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土地、森林和淡水等資源看,城鄉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發展等等來看,每年平均在10萬億左右,投資總規模在200萬億元人民幣,甚至更多。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