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1日,已有21省區公布了上半年GDP數據。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上半年GDP增幅,為6.7%。以6.7%為分界,目前全國共17個省份表現高于國家整體水平。
上半年GDP增速桂冠被重慶市以10.6%的增速摘得,較全國高3.9個百分點。據統計,重慶已經連續十個季度領跑全國。目前榜單第二名為貴州(10.5%),第三名為天津(9.2%)。
重慶經濟增速高速增長,與工業制造業的高速增長密不可分。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
增速方面,已公布的21省區中有17地GDP同比增幅超過全國水平,分別為重慶、貴州、天津、江西、安徽、福建、青海、湖北、海南、河南、浙江、湖南、四川、廣東、山東、陜西、內蒙古,同比增幅皆在7%以上。增幅超過10%的有2地,分別為重慶和貴州。
除了第一名重慶、第二名貴州,其他增長較快的省份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沿長江中游的幾個省份均保持8%以上的較高增長。例如,江西上半年GDP高達9.1%,安徽上半年增速達到8.6%,湖北增速也達到了8.2%。
有專家認為,中部各省的制造業能力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前些年的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新的增長極,而之后一個階段,中西部地區將繼續發揮其優勢,成為國內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7月15日,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解讀全國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時亦表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還在繼續發揮,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普遍要高于東部,高于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重慶穩坐第一,但其上半年GDP增速(10.6%)低于一季度增速(10.7%),上半年GDP增速低于一季度的還有海南、海南、河南、陜西、內蒙古、北京。
從GDP總量看,全國僅有兩個“3萬億俱樂部”成員,分別為廣東省和山東省,其中,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為37357.59億元,為全國最高;山東排名第二,為31688.3億元。
廣東作為經濟第一大省一直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目前廣東正處于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階段,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極為突出。上半年廣東第三產業增加值19456.69億元,增長8.7%,貢獻率為59.6%,比2015年全年提高2.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4.4個百分點。此外,上半年廣東樓市表現一改以前“不溫不火”的狀態,在北上深樓市受政策影響成交下降的背景下走出了特立獨行的上升曲線,成交量創出近年新高,樓市對廣東上半年經濟的貢獻也比較大。
7月15日,全國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GDP增速為6.7%,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40637億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統計局用“穩、進、新、好、難”來形容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穩中有新,但也穩中有難、穩中有憂。對于當前經濟的挑戰,統計局表示,中國經濟正處于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調整的陣痛在持續,實體經濟還比較困難。宏觀調控的兩難和多難問題還在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
近期高層普遍表態則表明,下半年經濟的政策傾向為,一方面確保經濟穩定增長,一方面推進結構性改革加速新舊動能轉換。貨幣政策方面,“大水漫灌”的傳統式寬松難再現,“寬財政、穩貨幣”將成主基調。
學者普遍認為,三季度之后,全方面穩增長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政府將加快下達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項目,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交通網絡、地下管廊、水利工程等建設;A建設投資進一步加碼,投資領域將迎來增長,從而拉動經濟平穩增長。
從全國區域來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仍是東北。一季度吉林、黑龍江和遼寧分列全國倒數第四、第二、第一,遼寧為全國唯一負增長的省區:經濟增速僅為-1.3%。
當前東北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工業轉型升級、國企改革進展遲緩,此外,投資低迷也是突出問題。據統計,上半年,東北地區完成投資12195億元,下降32%,降幅擴大2個百分點,李克強日前直言,東北一些省份民間投資回落“叫人揪心”。5月,發改委制定新一輪東北振興三年滾動計劃,包含13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6萬億元,資金將在未來3年內撥付。
尚未公布上半年GDP增速數據的有西藏、江蘇、甘肅、廣西、新疆、寧夏、吉林、黑龍江、山西、遼寧。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