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為從深圳外遷的批評,從高房價的思路來批,根本上就錯了。
5月22日,一篇《不要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在微信圈里刷屏,說是華為從深圳外遷,大家大吃一驚,批評深圳房價太高導致產業空心化。現在又傳出中興通訊外遷的消息。《南方日報》5月29日報道,河源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李衍楠近日透露,中興通訊將在今年7月將其生產基地從深圳北遷至河源,10月試投產,2017年實現產值100億元,2018年達到300億元,5年內達到1000億元。此次主要將通信設備制造及手機業務生產線遷入河源。
這是不是意味著深圳的產業完了?
根本不是這么回事。華為不可能把原先的總部遷出深圳,更可能的是為了發展的需要而成立雙中心或者多中心,這是大型企業的必由之路,你不可能讓華為這樣的上下游鏈條一體化的企業,把總部、研發中心、生產中心放在同一個成本高昂的大城市。
企業大了,不同的部門就要擇水草而居。一家大公司研發中心在人才興盛之地,制造中心遷到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的地方,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必要一驚一乍。
高盛還把部分運算業務分拆到美國中部州呢,紐約完蛋了嗎?美國電訊公司的后臺服務一度還是印度、墨西哥呢,也沒聽說美國的經濟因此完蛋,在全球分工合作的過程中,汽車企業紛紛成立中國總部,但德國仍然是汽車重鎮,因為人才、技術、設計能力在德國,高科技不可能僅僅因為土地便宜就生根發芽。,
Cndeta網站報道,華為雖然否認了總部要搬遷的說法。但對于在東莞的業務擴大,表示公司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各類分支機構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撐公司全球化業務開展,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于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華為是中國最具國際色彩的企業,在國內布局小菜一碟。華為2013年的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華為在全國共擁有683.3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與房屋建筑物,其中東莞占據1/3,為200萬平方米,深圳為160萬平方米,在東莞的土地使用權面積就已經超過深圳,而深圳、東莞兩城擁有的土地面積之和基本為華為總土地面積之和的一半。
從現在來看,華為的落子思路很清晰,深圳總部包括平臺支撐部門,例如總部的行政、法律、客戶工程等業務部門和一部分研發人員,而各省城中心為辦事處,研發人員除深圳外,主要分部在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成都、西安、武漢等城市。中國區銷售與服務主要分部在廊坊;企業業務運營中心則規劃在蘇州;而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手機芯片,目前在深圳、成都、上海都有分公司。這些公司大都在當地購買了土地使用權用于基地建設。華為還有歐洲研發基地等。
即使華為利潤再高,也希望獲得更低的成本,尋找低廉而豐盛的人才高地,尋找土地價格低廉、物流便利的制造基地。華為被高地價趕走了?你以為華為是普通的制造企業,以為地方政府不會捧鳳凰似的捧著華為?說實話,在土地方面華為是低調的富豪。
就像窮人做發財夢,等到發了財,早上要吃兩只燒餅,晚上還要吃兩只燒餅,對于華為這種層次的企業來說,擔心的是根本上的研發、制度等問題。
現在中興通訊部分搬到河源,也是總部與制造基地、研發基地分別落子的事。中興通訊(河源)研發生產培訓基地占地約3000畝,投資總額100億元,產品方向主要為手機4G項目、智能終端項目、政企網項目等。
外遷到周邊地區,也是深圳城市發展外溢的結果。人才與土地價格節節上升,就算制造基地想放在深圳,也是不可能的。深圳發展到一定程度,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帶動一度陷落的東莞,到相對落后的河源,以穩定的工作與較高的收入。逐漸消滅這些發展洼地,如果順利的話,東莞這些城市的資源總有一天也會大漲。
這又有什么奇怪呢,單位面積上創造的財富增加了啊。如果就指望著深圳的房地產價格有一天大跌,回到制造業,這才是做夢呢。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