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行經濟學家向松祚說,“弄不好我可以非常嚴肅的警告,中國弄不好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脹,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相信經濟還有規律的話這就不是危言聳聽。”其理由就是所謂的CPI并不能反映中國真正的通脹情況,或當前中國的這個通脹大部分的構成要素是制造業的產品,沒有把真正影響老百姓生活的最重要的幾大因素包括進去,或者在里面包括的因素非常小。比如說房地產、教育、醫療,這些因素在CPI里面根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反映。而中國現在這種貨幣信貸高速擴張所隱含的極其嚴重的通脹問題,雖然CPI沒有反映,但是現實是非常殘酷的,何況我們今天的CPI也部分反映了通脹,我們的食品漲了7.4%,如果單看食品這一塊,7.4%已經是相當嚴峻的通脹了。
首先,對于這個判斷對不對?中國是不是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甚至于按照他的這個邏輯,未來中國的通貨膨脹是不是會更為嚴重?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包括的意思有,一是真實的居民消費價格上漲較快,名義上的CPI沒有反映;二是名義CPI的結構存在問題,需要調整;三是價格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貨幣問題,貨幣增長過快,消費物價上漲是必然。所以,這幾年的信貸擴張過快,必然引發中國消費物價上漲,未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一定會很高,即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其實,對于這些問題,我在2004年就已經十分關注,在之后做了一些研究并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可以說,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解釋,中國CPI指數,是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PriceIndex),它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服務價格調查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而中國編制價格指數的商品和服務項目,主要根據全國城鄉12萬戶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資料和相關的資料確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約600個代表品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運用抽樣調查技術對全國550個樣本市縣近3萬個采價點進行價格調查,加工整理后計算出來的。
但是,就目前這個CPI指標體系來說,存在不少缺陷。首先,這個指標體系透明度不夠。無論是CPI指標資料、信息收集和編制的過程,無論是CPI指標的權重等應該是十分公開透明的信息,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透明度則十分低。比如說,CPI的權重,在任何一個發達市場國家,這樣的資料在該統計局的網站上都容易獲得,但是在中國統計局的網站上則不能夠獲得,這種數據只能通過公布的數據推算出來。那么,對于CPI信息收集、編制整理過程,離信息公開更是相關很遠。實際上國內民眾有權利要求了解更多CPI指數體系的信息,有權利要求CPI指標的更加的公開、透明、真實。
其次,中國的CPI指數體系缺陷主要表現在沒有與時俱進上。中國現有的CPI統計樣本與體系,大體上還是沿用1992年確定的地域網點和品類權重,但是實際上,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種指標體系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觀念之下。在現有的情況下,一是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而這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各類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權重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1992年沒有房地產市場,居民住房消費基本上由單位分配,因此居住類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比重幾乎忽略不計。但是,近十幾年來,隨時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商品房的出現,居民的住房消費與條件與1992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現行CPI指標就是沒有反映出居民這種消費行為的變化。曾有國家統計局的官員說,這是與國際慣例接軌,我曾批評他們是選擇性的“國際慣例接軌”。比如,美國的CPI權重體系不僅是十分公開的,而且是兩年一次就對CPI指標的權重就做出重大修改。
但是中國的居住類消費,不僅其權重低(美國2006年是42.1%,而目前中國調整了多年也只是比13%多一些),而且其基數低得離譜!比如2006年居民居住類消費總額僅1145元(即三口之家3435元),看上去這個數字每年增長幅度不小(年均增長超過了5%),但實際上由于基數太低,居住類消費不管如何增長都十分有限。而這樣一個居住類消費水平與實際房價上漲相差很遠。試想,居住類包括了房租(購買過房子人就算虛擬房租,即沒有租房也得在統計上計算房租)、建房和裝修材料、房貸利率、物業費,以及水電、燃料等與住房有關的居民消費。有人計算過,這樣的一個居住類消費指標根本低估90%,從而使得中國CPI根本不能反映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及消費模式的變化。還有,食品類消費占居民消費權重則達33%以上,即中國CPI完全取決于食品類的變化,如果食品類價格不上漲,那么中國CPI只能永遠處于低水平。這就是為何目前所看到中國CPI過低的關鍵所在。
還有,CPI樣本的采集點,目前仍然是沿用1992年確定的地域網點和品類權重。但是,隨著國內城市化快速進程,1992年的城市與目前的城市已經有天壤之別了。比如說,當前北京市的城市范圍肯定是1992年的城市范圍10倍以上了。如果CPI統計樣本僅是局限在1992年時點上,不僅這種樣本收集缺乏廣泛的代表性,也根本無法反映城市居民實際消費生活的變化。如果用這樣收集數據及樣本來確定CPI,當然會與實際現實生活相差很遠。
再就是對居民消費與服務的樣本選擇,我們人口比美國多,消費商品品種也比美國多,但是在消費品與服務樣品的選擇上則不及美國。美國要對23000多家零售商和87個城市商業機構進行采樣。要在市場上收集80000多種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但是,我們的樣本看上去是有確定的類項,但不僅數量少,而且樣本信息收集過程中好像居民是不知道的。我曾經對國內這樣調查與采樣問了不少居民,但是沒有一個居民告訴我碰到這種調查過。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夠讓CPI樣本采集公開透明及廣泛化,那么居民對這種樣本收集質疑也就不可避免。
最后,按照貨幣主義的看法,價格問題就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價格漲跌與發行的貨幣多少有關。信貸擴張過快一定會造成物價快速上漲。但是,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國都在采取量寬的貨幣政策,甚至采取過度量寬的貨幣政策,貨幣發行量出現從來沒有過快速增長,但不僅沒有導致CPI上漲,反之,CPI則是越來越低,甚至于各國央行都擔心出現通貨緊縮。比如日本。何也?最為重要的是過度擴張的信貸及貨幣并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各種資產,全面推高資產的價格,而不會推動CPI快速上漲。特別是中國這個問題更是嚴重,這十幾年房價可以成十倍的上漲,但CPI則一直處于低位。這不僅中國的CPI統計體系存在嚴重的問題,也意味全球的CPI統計指數體系有問題。如果全球各國不重新再造新CPI體系,貨幣擴張最快速,同樣不會反映在CPI上來。
也就是說,向松祚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在十幾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也做過不少研究,提出了不少解決的辦法,即根據中國完全變化了的居民消費結構與消費模式重新來確立中國CPI指標的新體系。只有新體系的確立及具有科學性,才能真正反映消費品價格的變化及趨勢,才能讓政府公布的指數與居民的感覺相符。但是,十幾年過去了,盡管中國CPI指數體系有些許的調整,但是基本上變化不大。這是造成了當前這樣的一種現實。貨幣擴張最快也不會反映到CPI上去,向松祚所認為的中國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根本就不可能。只能說是他對當前中國CPI體系不了解而已。市場對此要擔心嗎?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