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吳敬璉教授在中歐工商學院發表了題為“深化結構性改革 提高供給效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及,短期政策還是要用,但少用貨幣政策。過去我們一直花錢,投了好多項目。但現在要普惠性節稅來支持企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供給側找問題和尋求對策
不是從需求側找問題。三期疊加,四降一增,目前的經濟挑戰大。核心問題是自08年以來,GDP的增速下降后掩蓋不了一系列矛盾。
以往一旦出現問題,我們都拿凱恩斯理論三駕馬車來一一突破解決問題。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受限于需求,很多教授不支持凱恩斯主義,我卻認為從短期分析來看有點用,長期不合適。比如,我們遇到了投資回報遞減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越來越沒有效果。比如,杠桿率推高,雖然有人說日本還要高,但是日本主要是中央政府債。只要中央政府在,加上日本經濟實力還很強,只要政府不垮臺,政府債高沒問題。
但我們中國是地方政府債多,這個很難對付。中國企業債最大,這個問題非常大(歐盟對企業債對要求不能超GDP百分之九十),在某些環節上一旦不能支撐出現企業破產,就有連鎖效應,其他相關企業資產負債表要減記,而一一受到影響。跑路事件不斷出現,我們不能再這么干了!貨幣擴張導致房價猛升,近日又出臺了一系列打壓政策,但是房價光靠壓是沒用的。
這種從需求側的改革到了去年轉向了供給側。
為什么我們能夠那么多年保持高增長?從供給側分析也可以解釋:投資多,人口勞動力大增,效率提高(改革了,把城鄉打通了,在農村低效利用的資源如土地和人力都得到提高;開放了,買外國設備引進技術提高水平)。但是,現在變化了。人口紅利消失,投資無法支持,效率提高的余地不大了(原來使得效率提高的因素在削減)。而我們的一般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沒什么區別,只是質量太差,所以要提高效率。
為什么強調結構性改革?
95年就提出了這個想法,為什么一直不能實現?因為存在體制性障礙,政府仍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打破這種體制才能實現改革。怎么做?要建立一套體制,激勵創新和創業。structure reform . 很多政府來調結構,但是政府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比如補貼新能源汽車,但發現很多企業和政府聯合騙補貼。
提高供給側效率要靠市場,不是政府!
三去一降一補:去過剩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實現有效再配置。
資源優化,共榮激勵機制,怎么讓市場發揮作用?政府也要適當發揮好的作用。
政府應該做什么?比如防止系統性風險,要釋放風險,處理掉僵尸企業,免得積累;把社保缺口堵上;短期政策還是要用,但少用貨幣政策。過去我們一直花錢,投了好多項目。但現在要普惠性節稅來支持企業。
中國政府強勢,有人說是這是最好的模式,其實不是,要看在哪里強勢。政府要做的不是直接決定資源配置,而是提供公共品。要做好基礎研究,研究出來全社會共享;基礎教育,社保系統,非指令性產業規劃。不要補“供方”,要補“需方”,供需方中間夾著市場,那么接下來就讓市場發揮作用吧。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