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兩會”中,總理在人大開幕式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而適逢“十三五”開局,今年這份政府工作報告由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來5年我國的政策思路,因而顯得更加重要。事實上,在各方對中國經濟前景看法分歧明顯,對宏觀政策方向心存疑慮的時候,包括地方政府官員在內的許多人都在觀望政策導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來的信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影響。
通讀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整體的感覺是振奮的。很明顯,未來的政策將向“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聚焦,更加突出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中明確說到:“‘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千萬不要小看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跌破了一個又一個底線。這樣的態勢讓經濟中悲觀情緒逐步蔓延,對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逐步喪失。到去年年底,從“克強指數”等指標來看,實體經濟狀況已惡化到“硬著陸”邊緣。此時,如果不能給各方樹立起信心,那2020小康社會目標勢必成為泡影。
去年股市與匯市的異常波動已經清晰表明了,信心一旦喪失會帶來何種效果。如果不能給各方一個穩定預期,而讓大家擔心“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速會像“十二五”那樣持續下滑,那么對未來的悲觀預期就會直接反映到今年的各種經濟行為上,給穩增長帶來巨大困難。從這一角度來看,政府工作報告中對6.5%增長底線的明確承諾就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定心丸”。有它或者沒它,情況會有很大不同。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看今年“6.5-7%”的GDP增長目標。這是我國首次以區間形式給出增速目標(去年目標雖然是“7.0%左右”,但好歹還是一個數)。而且,區間的下限比起去年的目標又下調了0.5個百分點。這可以算是連續第2年下調增長目標了。但與去年的那次下調不一樣,今年的下調負面影響不大。
這背后的原因還是在于預期。事實上,各方對我國統計數據質量的疑慮早已有之,對目標達成背后的“數字游戲”也有一定認知。但是,目標放在那里,就代表了政策的取向,就勢必引導預期向其靠攏。這樣一來,去年目標的下調就讓大家對增長前景的預期變得更黯淡,支出意愿相應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
這樣看來,今年增速目標雖然又有降低,但影響較小。一來,如前所述,“十三五”的增長底線已經變得十分清晰,預期惡化空間不大。二來,去年我國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增速只有6%,全靠金融業16%的增速才把全社會GDP增長撐到6.9%。
考慮到今年金融業增長必然會大幅減速(想想股市交易量的明顯萎縮),從6.5%的底線反推,今年第二產業增速必須要加快。所以,從6.5-7%的增速目標看起來,今年將是實體經濟復蘇的一年。因此,盡管今年全社會GDP增速可能比去年的6.9%略低,但金融“虛胖”減少,實體健康度上升,也不算是件壞事。
除了6.5%的“定心丸”之外,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還再次重申了發展的重要性。在“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三條要求中,第一條就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在報告的后部,還提出了“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干事創業,形成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這些話語是很有針對性的。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宏觀政策目標愈發多樣,在一定程度上讓地方政府官員無所適從,導致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下降。不可否認的是,地方政府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手,在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成就中功不可沒。不將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穩增長政策落實起來就事倍功半。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的強調,以及對地方政府積極性的闡發,將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投資意愿,消除一個威脅我國增長的因素。
在這樣偏向發展的政策基調下,財政與貨幣政策變得更加寬松便順理成章。財政赤字率從去年占GDP的2.3%提高至3.0%,升幅達到0.7個百分點(2015年的升幅只有0.2個百分點)。事實上,財政的擴張在去年就開始了。
在2015年4季度,從財政月度收支數據來推算,財政赤字規模已經超過了GDP的3.5%。相信在今年整體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基調下,預算口徑下的財政支出會比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數字更大。在報告中還提到,預算口徑財政赤字的擴大主要用于減稅,并明確承諾“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這將有利于激發民間的活力。
在預算口徑之外,財政的力度也不小。報告中專門說到“推動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改制進行市場化融資”。很顯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態度已經從2014年“43號文”的打壓轉向了支持。報告中還說到要將一些稅種下劃給地方,在稅政方面給地方政府放權,并適當增加一些地方政府的債務限額。給地方政府更多財權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形成報告中所說的各地區“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政府工作報告中傳遞出的貨幣政策基調也更加積極(盡管對貨幣政策基調的措辭仍然是“穩健”)。2016年M2增速目標從去年的12%上調到了13%。這是2009年以來M2增速目標首次上調。報告中還要求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傳導機制,降低融資成本。從這樣的政策導向來看,今年全社會貨幣信貸會延續年初以來的寬松態勢,從而為實體經濟的復蘇營造寬松的融資環境。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再有貿易增速目標,這是近些年來的首次。去年我國設定的進出口增長目標是6%。而最后全年進出口量(以美元計價)增速卻是-8%,比目標低了14個百分點之多。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走向愈發不確定,各國宏觀政策變化較大的時候,要對外貿形勢做出準確預估已經變得非常困難。這應當是今年不再設定貿易增速目標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貿易目標的缺失,也意味著政府在制定政策計劃時,要在掌控力更強的國內部分留出更多余量和靈活度,以對沖外貿形勢變化對國內增長形成的沖擊。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建投資的重要性更加提升。在報告中,總理要求“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并在“今年要啟動一批‘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根據報告中給出的目標,今年要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以上、公路投資1.65萬億元,并建設水電核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油氣管網、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地下管網建設也給出了具體目標。在今年及未來幾年,基礎設施投資將成為穩增長、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引擎。
在政府工作報告里談到的今年八大項工作中,第二項是前期各方談論較多的供給側改革。從報告來看,在鋼鐵和煤炭去產能方面今年會有實質性進展。政府也準備了專項資金來安置職工。但整體來看,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供給側改革的調子并不是很高。這有利于穩定各方的預期,降低去產能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沖擊。
在房地產政策方面,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今年改造棚戶區住房600萬套。這差不多占到了“十三五”五年共2000萬套棚戶區改造目標的1/3。報告還要求通過稅收、信貸政策來支持居民的剛需和改善性需求,并“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逐步納入公租房供應”。此次報告并沒有講太多房價的內容。但從地產去庫存政策“因城施策”的導向來看,應該會在不同城市采取不同政策,而不會采取一刀切式的全國性緊縮政策。
就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決策者已經清楚地看到了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準備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而各項工作向小康社會目標的聚焦、對經濟發展重要性的再次強調、以及對地方政府積極性的調動都是當前形勢下的必要之舉,有助于明晰政策導向,穩定社會預期,實現短期經濟的平穩增長,以及更長期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這一角度來看,此次政府工作報告稱得上是敲響了建成小康社會的戰鼓。這讓我們對今年我國實體經濟(第二產業)增長復蘇的前景更有信心。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