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參加家具行業的會議,在坐的人討論得非常熱烈,業內人士承認有工匠精神存在,一個最明顯的案例就是,木匠出身的領導帶領的家具企業,質量普遍好一些,而其他營銷等出身的會弱一些。
但是,在坐的人都承認,現在工匠精神在削弱,再過兩年,工匠精神有可能就沒了。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時候我們所鼓勵的與現實會南轅北轍。
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夠維持,是需要給工匠高價的。
我們都說瑞士手表好,瑞士手表是精密機械與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典范。當今瑞士制表界大師菲利普·杜佛則是極致,他曾說:“對我而言,做表必須這樣,機芯、表盤、表殼甚至每一個螺絲和凹槽都必須是我用一雙手親自打磨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完美,哪怕它隱藏在肉眼根本看不見的哪個角落。機器是做不出來這種感覺的。”他從15歲到60歲,一共做了165塊表。
他還說,“我做的每一塊手表,我都知道它們在哪里。所有買過我的手表的人我都認識。每到圣誕節,他們會給我寄圣誕卡。我到日本的時候,人們會過來看我,和我一起待上10分鐘,聊聊他們的表,讓我覺得很溫暖。”
這上升到對精神層面的極度追求,任何一種奢侈品、工藝品能夠傳承,都來源于細節上對精神層面的極度追求,但我們不能忘記一件事,這些手表都——很——貴!
香港蘇富比2012年珍貴名表春季拍賣會上,杜佛的一塊粉紅金雙輪雙置大小自鳴三問腕表以482萬港元(含傭金)成交,大家認可杜佛的表藝誠意,并且相信,百年之后杜佛表必然升值。中國沿海曾經有不少紅木藝人,曾經用一生的心血,精心制造紅木家具,而現在所剩無幾,即使剩下的也要被粗糙制造擠出市場。
絕大多數消費者懷著賺便宜的心理,希望以淘寶價買到優質商品,對不起,這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下,是不可能出現工匠精神的,絕大多數未被認可的工匠會餓死。這些的消費者只配出現騙子橫行、假冒偽劣盛行的市場,反過來說,正因為假冒偽劣盛行,使中國不可能大規模出現工匠。
有一些消費者會絕對委屈,我愿意出高價買工匠產品,但誰知道出了高價買的是地攤貨,哭都沒地方哭,我還不如直接砍個低價,起碼不要當豬頭三。
這就是惡性商業土壤。如果工匠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廢十年功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結果兩年之后爛大街了,工匠會吐血。
我喜歡瓷器,經常在瓷器里面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一款創新產品精細打造,花朵葉片美妙絕倫,花5000元在商店買一個回家,第二年再去那個城市,發現地攤上全是同樣的產品,500元就能搞定,要仔細看,才會發現細節的地方精致度有所不同,地攤上的東西在葉片、花朵銜接的背后都是毛刺,但你無法對每個花瓶都進行同樣的驗證,如果5000元一個的沒多久就絕跡了。
現在所謂蘇州的刺繡可能是河南剛到蘇州的廣場舞大媽繡的,景德鎮的名家瓷器很可能是三傳的徒弟制造的。由于無法分辨出哪些是工匠產品、哪些不是,由于無法準確定價,甚至連工匠本人都在用一堆門徒仿制自己。小野二郎90歲了還在親力親為捏壽司,杜佛從1989年開始用他的名字開始制表起,所有的表全部由自己親自制造,所有制表工作僅有一位助手參與協助。
家具行業、服裝行業一些所謂的設計師拿著照相機四處拍,裙邊上、桌腳上稍微改一改就成為自己的設計,關鍵是,居然沒有法律手段阻擊這種無恥的行為,你說,中國的工匠干嘛還要辛苦自己去設計啊。
除了給受到市場認可的工匠以高薪,法律嚴厲打擊造假行為,還有培育工匠的制度。
培育工匠一定來自于兩種,傳統的學徒制,和高效的體面的職業技術培訓。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做學徒,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是瑞士鐘表業成功的一大法寶。在中國大部分人只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專業職業教育,讓愛做西點的做西點,愛做旗袍的做旗袍,愛做鐘表的做鐘表,才能避免雙鴨山與武鋼式的轉崗之憂。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