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企業家與社會治理創新”,今天這個大主題很有意思。在過去的十年中,很多普通人開始參與社會治理工作,這是一個從責任到使命的轉變。比如,青年志愿工作確實成為了共青團在參與社會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創舉。講一個小故事,我們的青年志愿者到海外服務時,名片上印的頭銜都是志愿者,但有一次我很驚訝地看到美國NGO組織領導人名片上印的頭銜是民主治理專員,另外一個成員的頭銜是社會治理專員。我問他,你是來服務的嗎?他說是,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其他國家塑造新的社會形態。當時我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在不停地塑造社會,這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發展程度。
為什么現在把過去的管理改為了治理?實際上這就是改變了一種狀態——使大眾有了參與社會發展的權利和機會。過去企業該做什么是由政府決定,而現在要變為企業自己決定。簡政放權,把政府該放手的權力還給市場。權力只能轉移,而不能消失,新的問題只在于轉移以后,誰能夠承接。
過去是政府管理社會,社會形態靠政府來主導。現在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說明,對社會形態起主導作用的不光是政府,還有社會組織,尤其是企業也要開始發揮作用,這是一種權利與責任。換言之,把企業做成什么樣子,它實際上就會成為社會的一部分,而不會孤立于社會之外,這兩者無法分離。所以我認為,企業家參與社會治理本身就是權利的轉移,因為過去企業家沒有權利談社會治理,而現在也擁有了塑造社會的權利。這是第一點。
第二,為什么企業家現在可以參與塑造社會?今年一月份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一個觀點,中國有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現在規范注冊的企業是5000多萬。另據統計,我們國家有7.9億經濟活動人口。換言之,既然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的肯定不是政府、不是國家,而是企業。將來有80%、90%的人都要在企業里生存,他們的生活狀態、價值取向和工作方式一定跟企業息息相關。這些企業其中產生的一切,都與我們的國家的社會形態緊密相聯。所以這樣看來,青年企業家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塑造社會,都是參與社會治理,這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最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企業家確實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我們現在創造的GDP全球第二,但是創造的精神財富方面是不是與經濟成就相匹配呢?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關注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其要旨不僅在于經濟方面,而是希望他們能“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做到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這其實是每一位青年企業家都應當擔起的使命!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